1.搜索一篇关于洪水的消息200字

2.上涨渡的变迁 - 草稿

渭河公园 会被 洪水 淹没_

第一条 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保护山体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规范开山石削山建房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开山石削山建房活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开山石,是指在山地丘陵露天开石材石料等非金属矿产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削山建房,是指在山地丘陵开挖山体建造房屋的行为。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对开山石削山建房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取措施,做好开山石削山建房的管理工作。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开山石企业的矿登记和削山建房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开山石削山建房影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情况实施监督,对具体的开山石削山建房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开山石削山建房的安全可靠性实施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开山石削山建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省矿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拟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开山石削山建房规划,报本级人民批准后实施。第七条 开山石依法实行矿许可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削山建房依法实行规划许可和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第八条 下列区域、地段禁止开山石:

(一)城市、镇、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

(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封山育林区、植物园、文物保护区和地质遗迹保护区以及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范围内;

(三)港口、机场、军事设施、重要输变电设备、线路、油气管线、水工程及其设施、通讯设施等保护范围内;

(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旅游线路两侧直观可视的范围内;

(五)本省境内黄河、渭河、嘉陵江、汉江等河流、湖泊、水库和堤坝两侧自然地形的第一层山脊及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内;

(六)法律、法规和省人民规定禁止开山石的其他地区。

县级人民应当根据前款规定具体划定禁区,并设置标识。第九条 削山建房应当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不得在洪水淹没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削山建房,避免引发地质灾害。

县级人民应当动态定期发布地质灾害易发区图,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第十条 对于禁区内现有开山石企业,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的,不再办理延续手续,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关闭。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现有开山石和削山建房活动开展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动态巡查,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应当落实监测责任和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发现危险时及时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十二条 新设石矿权实行矿权设置方案制度。设区的市、县人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和有关要求,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石矿权设置方案,报省人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第十三条 开山石申请人应当具备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企业注册资本应当不少于矿山建设投资总额的30%,并依照矿登记的相关规定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矿许可证。第十四条 矿权人应当按照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许可的开范围、开方式、开量进行规范开。不得越界开、超量开。

削山建房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按批准的设计和相关建设规范进行施工。第十五条 开山石、削山建房应当依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评价。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不能有效保证安全生产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当配套建设治理工程或者保护设施,并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搜索一篇关于洪水的消息200字

洪水像一个恶魔一样,为人们带来了痛苦,带来了不便,带来了灾难。据电视报道:截止9月6日,渭南市一共有55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48.85万人,86.9万亩农田被洪水无情的冲毁,渭南老城街被淹了一部分,妈妈单位的苗铺也被冲毁,人们迁来迁去,许多人无家可归。洪水冲走了牛羊,淹没了庄镓,灾民们没饭吃,没有衣服穿,寒冷逼迫着他们,适龄儿童上不了学。水火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关系到渭南市人民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解放军叔叔、武警战士、机关 干部和人民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了抗洪第一线,他们风餐露宿,饿了吃点方便面,渴了喝的雨水,困了就地倒在河堤上,在风雨中露宿,日夜不停的扛沙袋,堵决口。爸爸也去抗洪,不知不觉,感冒之神来到爸爸的身上,可是他还是带病去抗洪,每天吃住都在河堤上,不能回家,我很想他,只能靠电话联系。现在23万人已经得到妥善安置,剩下20多万人,也在取措施,想方设法把灾民的生活安排好,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洪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渭河、洛河、黄河三河的水,都在潼关交汇,三河的水遇在一起,不能及时往下游流,整个聚集在渭南的华阴、潼关等地,使渭河水开始倒流,形成洪水。同时由于人们随意砍伐树木、花草,使大量水土流失,许多淤泥沉积在河床,使河床升高,造成洪水泛滥,这是人类破坏大自然,没有保护环境,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的恶果。 所以,我们从小应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我相信,在党和的正确领导下,在解放军战士、武警战士、全体干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战胜洪涝灾害。

上涨渡的变迁 - 草稿

不好,她就会非常非常的不舒服,随之便产生地震、洪水、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水最常见且危害又最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们居住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农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门的破坏.

洪水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地球植被的破坏,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而发生洪水,例如:我们陕西的渭南地区,因为渭河、洛河、黄河的水,在潼关交汇,三河的水遇在一起,不能及时流往下游,整个聚集在渭南的华阴、潼关等地.使渭河水开始倒流,形成洪水.而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随意滥垦滥伐,造成坡地土表面失去保护物,土质变疏松,使大量水土流失,许多淤泥沉积在河床,使河床升高,造成洪水泛滥,这实际上也是大自然对肆意破坏环境的惩罚.

让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地球,灾难频繁发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一路东流千余里。它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以自己蓬勃的身姿滋润了两岸万余里的土地,催生了关中平原的农耕文明。渭河流域里以“渭”命名的城市却很少,“渭南”是其中一个,这是否说明渭南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渭河水运曾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说起渭河水运,最早开始于周朝初期,公元前六世纪的“泛舟之役”,后来几度兴盛衰落。

据1987年《渭南县志?工业交通志?航运》记载,清代,渭南境内渡口自西向东有张义、白杨寨、穆家、沙王、下涨、上涨、陈家滩、苍渡、青龙等9个,其中最大的还是处于交通主干线上的上涨渡。

上涨渡,明代便有明确记载。那么上涨渡具体在哪里呢?据清代史料记载,上涨渡在县北十里渭河上,当时有官船两只,水夫棹卒十个。据说,上涨渡是渭河流经渭南境内比较狭窄的地段,当时“水面宽一百一二丈,深一丈一尺五寸”河水流量大,河水深能吃船。另外,听渭河岸边老人讲述,上涨渡是一个铁渡口,历史上少有被洪水淹没的事故,我想这大约是它成为此地重要渡口的原因之一。

上涨渡值得我们怀念并讲述其故事的历史原因还在于其地域优势。渭南是陕西东府要镇,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上涨渡是渭南古城北通蒲城、大荔、韩城,南去蓝田、商洛的要津。在交通极不发达的过去,航运、渡口就显得尤为重要。棉粮、煤炭、木材等物资的输出输入,要依靠渡口。老县城与乡村隔河而望的城市格局,老百姓常常要到河对岸去务庄稼、走亲戚,也必须乘船渡河。抗战期间,因关中缺煤,国家在上涨渡设渡船两只,专门用来摆渡煤炭,煤炭用自制的小火车推,全靠人力和畜力,船上设有单轨车道,当时运煤专线的渭南火车站就设在渭河北岸马渡村,村里好多人尤其是搬迁到此的河南人均加入运煤行列,至今那里仍被称为“站哈”,那条小火车路东北西南方向穿过村子中间,至今小土路还依稀可辨。

上涨渡交通的繁荣催生了当地的生意,渡口两岸整日里车来人往,川流不息。当年的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异常繁华,每间商户的房檐伸出很长,遮雨挡阳。街道上卖水的、卖小吃的、拾粪的、说书唱戏的、转运物资的,和着艄公的吆喝声、流水声,一派繁荣景象。渭河北岸马渡村也因为位置特殊,工干旅客想进城而晚上不得过河,就歇在此地,也有人看准了这里的生意而定居在此,日子久了,村子人员成分也越来越复杂,马渡村也就有了九省十八县的称谓 。

我老公家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渭河北岸马渡村,他们在渭河边长大,见证了渭河的变迁。那时候,老公的爷爷就是本村最大的船长,来回摆渡过河的车马行人。而渭河就在我们村子脚下,现在的防洪堤处,公公小时候常常在河里游泳,和对岸槐衙村孩子玩耍,两村人因为渡口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渡口摆渡生意,也是由两岸百姓各自经营。用的是自己造的木船,人力摆渡,往往由几个善于管理的能人合作经营。据说国民党时期抓壮丁是不会去河岸的,所以有人就到船上去躲壮丁,这是渡口人的特权。

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上涨渡设立河渡站,整合渡口运力,实行公私合营。后来又购置了一批新船,一条船可载客近百人,或者能同时运载八卦马车,或五辆汽车。50年代以后,又增添了拖轮摆渡,增设了一座用木船搭拼的浮桥。东浮桥过汽车,西浮桥过小车、马车和行人。但是,由于渭河水量不断减少,浮桥和摆渡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建造上涨渡大桥就被提上议事日程,1969年大桥终于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通车,人们欢欣鼓舞热烈庆祝,热闹的场景至今还回荡在渭河之上。至此,上涨渡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初的船工也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他们随着历史一起进入了我们的回忆之中。

作为今天的上涨渡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希望在古典诗词里再寻渡口,以飨各位读者。明代康海、南宪仲均有的《渡渭》诗传世,“马家渡口浮渭,烟波一望无涯”、薛腾蛟《春初渡渭》“不负野人约,因成渭北行”,清代南大吉等诗人的《渡渭》《过渭水》诗,描述了渭河渡口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其中犹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泛渭赋》最为脍炙人口,“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沂兮,爱此百里之清流”,“日暮兮泊舟,草萋萋兮沙漠漠,习习兮春风,岸柳动兮渚花落”。虽然我们无法考证诗人们描述的是上涨渡,但其中渭河的美景和诗人的热情,却让我们又一次感受上涨渡辉煌的过去。今人不忘历史更让我们感怀,渭南师范学院梁建邦教授凭吊消失的渡口及上涨渡渭河大桥,有诗云:几许风烟几许功,残墩默默向长空。卧听渭水东流去,欣喜身旁起彩虹。

今天,经过渭河综合治理工程,上涨渡两岸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美如诗词画卷。你看南岸沙柳成行,草绿花红,曲折的小路上行人徜徉。头顶上天蓝云白,鹞鹰翻飞,寥远空旷。渭河北岸,千亩荷塘摇曳生姿,白鹭野鸡悠然觅食,生态园、土鸡土鸭饲养园、跑马场、钓鱼塘……二月兰悠悠开,芦苇草随风扬,不见昔日泥沙和渡口的繁忙,渡船也不见一只,永远消失在这一派氤氲水墨中,成为永久的回忆。

上涨渡几经变迁,见证了渭南水运的发展,更见证了渭南经济的腾飞,它凝聚着渭南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智慧。